曾经,“检察”二字对于许多基层群众而言,是庄严却有些遥远的“殿堂”。如今,在赤壁这片红色热土上,一场“家门口”的检察实践正焕发蓬勃生机。2025年4月底,赤壁市检察院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精心打造“赤心检察”服务基层治理工作品牌,组建4支共20人的“赤心”团队,主动沉入街镇综治中心,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土壤,让为民的篇章书写在街头巷尾,把暖心的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。
普法有深度 从“听个热闹”到“用在身边”
“这个案例太典型了!我们社区就有居民遇到过!”在陆水湖街道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讲座现场,一位社区干部感慨道。原来,他所在社区有独居老人接到冒充“孙子”的求救电话,被诈骗上万元。
这场面向40余名街道社区干部的专题讲座,正是“赤心”团队推动精准普法的生动缩影。针对基层干部这一关键群体,团队系统推出“三式”工作法:“菜单式”普法,依托综治平台收集群众关注的法律问题,实现普法内容“按需定制”;“情景式”普法,将真实案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法治故事,以群众语言讲述司法实践;“互动式”普法,注重现场交流与即时反馈,检察官面对面答疑解惑,切实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律素养。
“培训一个、带动一片”,如今在赤壁,越来越多的社区干部正成为防范诈骗的“前哨站”和法治意识的“播种机”。不少干部反馈:“现在接待居民咨询时心里更有底了,能够第一时间识别诈骗苗头,有效阻止潜在损失。”
从检察开放日到法治副校长,从社区讲堂到企业车间,“赤心检察”让法治宣传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截至目前,已开展专题普法活动20余场,覆盖群众上千人次,法治精神正如春雨般润物无声,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纾困有力度 从“愁眉不展”到“喜笑颜开”
“这笔钱要是再拿不回来,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……”农民工老李握着刚刚到手的工资,声音哽咽。他和二十多位工友被某建筑公司拖欠工资长达两年,期间多次讨薪无果。
2025年5月,“赤心”团队通过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获知这一线索后,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。民事检察办案组火速出动,在走访中发现该项目存在消防未验收、工程未结算等复杂情况,农民工们既无劳动合同,也缺乏有效的工资凭证。面对重重困难,办案组白天走访工地、询问证人,晚上梳理证据、研究法律适用。通过调取考勤记录、银行流水等关键证据,构建了完整的证据链。证据有了,办案组同时启动支持起诉程序,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文书指导、诉讼代理等全方位帮扶。5月21日,赤壁市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,邀请多方参与,检察官现场释法说理、积极协调,为农民工依法维权提供了有力支持。从接收线索到案结事了,检察官仅用15天就促成15万元工资全额发放到位,为二十余个家庭追回“血汗钱”。
“问题清单”变成了“满意答卷”,“赤心检察”与综治网络的协作愈发紧密,目前已成功办理行政争议化解、民事支持起诉、公益诉讼等各类案件35件,构建起“事前线索收集、事中案件办理、事后跟踪回访”的全流程问题线索处置机制,以高效的“检察速度”回应热切的群众期盼,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环节得到彰显。
服务有温度 从“绝望无助”到“重拾希望”
司法的力量,不仅在于惩治罪恶,更在于修复创伤、传递温暖。
在一起强奸案审结后,检察办案人员的心情却始终难以平静。被害人系精神病人且家庭监护困难。“案子诉出去了,但他们的困难,我们还得管。”“赤心”团队主动上门走访,对接社区,制定“走访探视+多元救助”方案,最终帮助刑事案件被害人申请救助金11000元。
同样彰显司法温情的,还有对鲍某生和杨某林的处理。二人因在禁渔区非法捕捞被处以罚款,但因家境困难实在无力承担。若简单强制执行,不仅效果有限,还可能让两个家庭陷入困境。
“赤心”团队并未就案办案,而是在综治中心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听证会,提出“以劳代罚”方案——让二人通过参与社区巡防、河道保洁等公益性劳动来折抵罚款。鲍某生深有感触,“罚款交不起,官司打不赢,没想到这事还能这样解!我们一定好好干活,把过错弥补回来……”
主动靠前一步,服务更暖一分。截至目前,“赤心检察”下沉街镇40余次,已参与矛盾调处12次,推动解决民生痛点15个,提供法律咨询30余次,这抹“检察蓝”始终奔走在服务群众第一线。